康正德育守初心 学科德育升品格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学校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学校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所有教学过程都是育人的时机。
“学科德育”的宗旨在于教学要回归育人本位,通过充分挖掘并合理转化学科育人价值,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天中数学组率先开展学科德育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基地交流、示范课展示、课题研讨等活动,将全组老师积极发动起来,进而辐射到全学科、全学段、全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天中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自觉。在数学组的示范引领下天中师者正充分发挥课堂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科德育建设,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对于学科德育(数学)的思考: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葛建华
对于学科德育(数学)的思考:
数学学科德育需要日积月累,适时适度的进行。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等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素养。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体会数学的巧妙美,精确美,简洁美,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应用的价值。——吴燕
对于学科德育(语文)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德育中塑造心灵,不仅让思想教育始终贯彻语文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培养成拥有高智商、高品质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让语文教学在各个环节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杨莉
对于学科德育(英语)的思考:
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 :“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中,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对于学生的末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是文化、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构建深层文化意识。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深挖教材创设德育主题的语境、组织学生课堂自我德育的教学活动和发挥课堂的延续功能。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作为英语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握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反复性,最终实现德育、智育双丰收。——宋建平
对于学科德育(物理)的思考:
把爱国主义融入到物理教学中,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物理知识的正确运用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当然对祖国的美好建设也会发挥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把爱国主义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把中国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科学技术加入到课本的相应知识点处。比如,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也与我国科学家们熟知天体运动规律必然相关。这一点,在高中物理必修2第6章第5节《宇宙航行》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我国已经应用物理知识完成了很多的发明创造,在物理领域中也实现了伟大的成就。祖国的这些辉煌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继续探索、继续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蔡紫莲
对于学科德育(化学)的思考:
在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也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亦步亦趋的积累,可以利用化学思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利用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寓德育于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苏勇
对于学科德育(生物)的思考:
中学生物教师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重视生物新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德育知识点,掌握生物学科德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我认为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主要有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等。总之,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重智轻德,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搞好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杨友凤
对于学科德育(历史)的思考: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而历史科目更有着独特优势。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一应深入发掘教材资源,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二应丰富历史教学方式,改善德育教育成效;三应主动开辟第二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中的引导与启发,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借助当地的历史人物、遗迹、博物馆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转变德育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本地文化和实物感染下接受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陈小荣
对于学科德育(政治)的思考:
高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思政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为此,所有的思政教师都应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的思政教师。练好基本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更多的力量。——沙春飞
对于学科德育(地理)的思考:
全员德育早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和实践方向。全员德育应落实在学科德育之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战线上的一块阵地。以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为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直接渗透进德育思想。如在讲授自然地理部分时,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在此部分就可以渗透进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公德教育;在讲授《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部分时,更是要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德育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特点,而在于育人者应先立德,后传道。——陶舒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