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艺术修养的培育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创造美好的能力?艺术修养的培育,正是帮助孩子打开发现美的大门,获得伴随一生的心灵力量。
本期聚焦话题——“艺术修养培育——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将从欣赏、创作、情绪、品格四个维度,分享如何把美育融入日常,让家庭成为孩子感受美、表达美的第一课堂。
一、为何重视艺术修养?
艺术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力量。它能帮助孩子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丰盈,提升审美力、表达力与情绪调节能力。艺术修养的培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能感知幸福、内心丰盈的人。
二、破除两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艺术=天赋,普通人难入门
真相:艺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孩子天生具有感知与创造的能力,关键在于家长是否给予环境与引导。
误区二:美育=学画画/乐器
真相:美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欣赏一片云、聆听一段音乐、布置一次餐桌,都是美育的实践。
三、四维美育法
真正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实就藏在我们的客厅、公园,甚至是一次简单的对话中。
第1招:“欣赏”——在经典与生活中完成心灵浸润
艺术欣赏不仅是“看”,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不必非去博物馆,美育可以融入日常:在公园里观察光影,在家中欣赏优秀绘本。关键要“多问一句”:“这幅画里哪个颜色最开心?”“这座雕塑让你有什么感觉?”建议设立家庭“美育时光”,每周和孩子共同浏览数字博物馆或观看一部艺术纪录片,让孩子习惯与“美”相处。
第2招:“创作”——在动手表达中实现心智成长
儿童绘画是思维的外化、情感的物化。家长可以提供“开放性”画材:布料、纸箱、自然材料等,让多样性的材料刺激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应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不问“画的是什么?怎么不像?”,而是要鼓励孩子:“我看到了你用了很多有力的线条!”“这两个颜色搭配在一起的感觉真奇妙!”
第3招:“情绪”——学会与情感共处的智慧
绘画是情绪的“出口”与“转换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绘画发展成为家庭的情绪管理工具。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可以提议:“如果现在的心情有颜色,它会是什么颜色?我们把它画出来好吗?”在孩子经历不愉快后,可以引导孩子:“我们来画一画今天发生的、最让你开心的一件事吧。”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教会孩子主动地、创造性地调整情绪。
第4招:“品格”——在专注与成就中塑造自信
完成一幅作品离不开持久的专注与耐心,从最初在脑海里勾勒雏形,到提笔落墨时斟酌每一处线条、色彩,再到反复修改细节,全程都要靠专注稳住节奏,凭耐心扛过枯燥,这种沉浸忘我的创作体验,正是锤炼孩子专注力最有效的修行。
家长可以打造一个“家庭艺术角”,哪怕只是房间的一个角落,固定放置画材。将孩子的作品贴在展示墙、收入成长文件夹,在亲友来访时鼓励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这种被看见、被尊重的体验,是自信心最坚实的基石。
五、问题解答
> Q1:孩子总说“我不会画”,不敢下笔?
对策:降低期待,从“玩颜色”“乱涂鸦”开始。鼓励他“没有对错,只有表达”,家长可以一起画,示范“不完美”的勇气。
> Q2: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艺术天赋?
对策:美育的重点不在“天赋”,而在“表达”。只要孩子愿意尝试、享受过程,就是最好的状态。保护热情比评价水平更重要。
对孩子而言,家是美育最初的土壤,不妨让美育,成为家庭里浸润人心的温暖底色。培育艺术修养从非难事,不必耗费重金,也不用钻研复杂理论,它就藏在陪孩子的日常里 —— 一起蹲下来观察一朵花的绽放、抬头望一片云的形状,一起专注观察蚂蚁搬家、雨滴落窗,一起用心发现叶片的纹路、晚霞的色彩,再温柔鼓励他们把眼里的美好大胆地表达出来。
教师简介
朱金晶:201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南通市竹行小学美术教师、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南通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开发区优秀德育工作者、教坛新秀。曾获江苏省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
教育格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守护他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