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背后:我们的悦读生活

课堂背后:我们的悦读生活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秦礼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一桶水”。不知不觉中,学期已近尾声,本学期我们的教研活动一直围绕着学期初的主题“课外阅读”进行着,学生的每日阅读已经成为了习惯。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也在学期初给自己布置了相关著作的阅读,在周四的教研组会议上,我们进行了有关分享,尽管思想是稚嫩,但我们总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以下是老师们各自的发言,整理如下:

陈婷老师:这学期我看了一本《朗读手册》的书。这是一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使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的指导宝典。新课标中越来越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可是却总也达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而这本组长推荐的畅销书,不是教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给孩子“渴望”阅读。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以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用最通俗的语言指导我们怎样带领孩子阅读;以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让我们知道这些做法为什么对孩子的阅读有帮助。看完整本书,受益匪浅。

周玲玲老师:在阅读《朗读手册》的过程中,我除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外,作者没有囿于重复,诸如“这样朗读,朗读的技巧有哪些”这些问题。作者倡议家长或者老师要“大声为孩子读书”,并介绍了这样做的神奇效果。“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的越好。”

赵红老师:读了《班级读书会ABC》这本书,似乎让我看到课外阅读的一盏明灯,就如书的封面上写的一句话: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多么温暖的话语。岳乃红老师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很多丰富的案例,用她本身的实践经验,独到的眼光,使我们很快找到了班级读书会的方法:大声读给孩子听,图画书阅读、名著阅读、阅读交流会等。我佩服岳老师的坚持,我也曾在班级开展过有关阅读的一些活动,最终都因时间、精力上的一些原因而半途而废。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动力,坚定了读书的方向,读本好书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正是需要有这种大语文观,虽然阅读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但它无疑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温暖地回家回归的过程。

张倩老师:我读了《我们班的阅读日志》,这本书的内容是薛瑞萍老师两年来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薛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班级阅读的行程。薛老师让班上的同学虽然年龄小,但却很爱读书。每天的“日有所诵”深受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十分配合,带领孩子写下日志。我很佩服薛老师的坚持不懈,也对其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敬佩万分。的确,不读书的孩子,思维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当你读书了,并且坚持了,你所带领的孩子必定已经成功了!

张显老师:《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是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后,阅读薛瑞萍老师的第二本书,这本书记录了许多真实的故事,我看到她从引导孩子的朗读背诵童谣、儿童诗开始,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计划贵在坚持,并且其中有一项我最有兴趣: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孩子检查家长,家长检查孩子,每一个环节不忘调动家长参与。我觉得,这样的计划每个老师都可以执行,但做到“日有所诵、日不间断”似乎很少。另外,薛老师对于孩子的阅读是鼓励为主,学生读不熟,读不懂,她不着急,只是一意推动,一意鼓励,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欢欢喜喜的阅读环境,不把阅读当负担,反过来,看看我所教的班级,并没有做到“乐阅读”这一目标,“坚持、鼓励”这应是我今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措施。

秦礼:《朗读手册》和《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很久之前就读过,《朗读手册》给我的印象最深,正如陈老师所说,作者的例子、数据等充分显示了这本书的专业,因此让我对这种理念也深以为信。这两年,也是因为这种理念“大声读书给孩子听”的影响,我想到了“听读”的阅读方式,既让老师省力,又能更有精力地指导学生阅读,确实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效果却不能用于每个学生,也许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的方法能激发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指导”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探讨。赵老师说:阅读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最近在读《绘本之力》,让我看到了“绘本”的神奇之处,它的魅力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的,总之,阅读,我们在路上!